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台中亞大跑一趟,滿手都是海賊王


當完兵,第一站就是回亞大去參加以前社團開的社課。
在客運上,八寶粥掉到地上,蓋子彈開不知道飛哪去了,
蓋子有卡湯匙,但即便我趴下來看,也還是找不到,
悲劇,我只好直接倒著喝。


我在台北轉運站又再轉了客運,
在轉運站裡習慣會去看看轉蛋,
我看到海賊王的某個系列,
裡面有一款是布魯克的耳機集線器,
很想要,就轉了,
結果轉兩顆都是艾斯,
艾斯的帽子跟...帽子上的珠珠,
好吧,雖然它被做成手環的樣子。


我喝了麥香紅茶,喝第一口之後就放一旁,
然後吸管就咻一下地滑進去了。
我只好悲劇地用倒著吸。
連兩場食物悲劇,是否暗示著什麼樣的命運呢?


到了台中車站了,熟悉的地方。


開始搭公車晃去亞大,途中偷拍一下學生妹。


公車跟客運會用這種網狀的玻璃貼,
有時候睡眠不足看了很容易頭暈,
大概是因為焦點一直在玻璃貼跟外景之間切換,
那個玻璃貼的網格線實在粗大了點。
(不是指圖中上下垂直的粗線,而是網格狀的部分。)


到霧峰站了,等待約定之人。


約定之人‧健康,帶我跑了幾家店一直吃吃吃。
把霧峰市區的好吃食物都繞遍了。


亞大抵達,意外地竟然下雨。


社課教室準備就緒。
臉書按讚、按參加的果然遵守著「十分之一」定律,
這次活動再次體現。


學生自治,印象中我小時候也在某個討論會帶過相關的主題。
不過這場主要著墨在歷史發展脈絡,並從中思考現況。
有幾個觀點滿有意思的。


社長。
順帶一提我忘了拍講者。
世新社發所果然是個有趣的地方。


亞大前身。


我的筆記。
重申一下,畫圖是不需要用到太多的注意力跟認知功能,
所以一邊畫圖一邊聽社課是不會分心的。


社課結束到住處續攤吃宵夜,
然後話題好像很大部分都在動漫上。


社長跟社員。


社員。


社長的房間。
我在這裡睡了一晚。


隔天中午起床,自己回程前先在霧峰吃了中餐。
雞腿炸得不錯,其它普普,旁邊的半筋半肉太貴了。


我在台中車站附近買了一本麥克里蘭寫的馬克思傳記,
這是第四版的樣子。


到了台北,我在地下街(非宅宅地下街那條)買了:
海賊王電影版強者天下造型的魯夫!!
超棒!!
雖然應該出很久了。


背景是我回程時屢試不爽再去轉的轉蛋,
結果仍然沒轉到布魯克,而是轉到收束袋,
不過這個也不錯,我很常用收束袋。


歪斜一張。


臉部特寫一張。


上半身一張。
喔對了,
其實當下我一直在「兩年後娜美」跟「電影版魯夫」之間猶豫不決,
價格、大小、品質都差不多,
不過因為身為男子漢的原因所以我買了魯夫。
娜美要買大隻一點的。


直的半身一張。


搭配背景一張。


有趣的是PVC盒子裡還有一顆糖果...。
這其實是買糖果送PVC對吧!!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反對考試」的另一種思考

從小接觸考試考到大,也從未去想考試是考殺小的,在教育現場,嚷嚷著「驗收學習成果」、「給大家唸書的動力」,擺明著都是睜眼說瞎話;學校中的重要考試實際上都是為了「在考試中學習」,習慣「題目」、了解「該唸什麼」,好在升學測驗的時候能充分發揮、走捷徑,以得到漂亮的升學績效,讓學校變強吸引更多人爭相入學,也讓學校的教職員作育英才、滿面春光,得到心靈上的滿足感(我也很意外這竟然可以是一個教育堅持的理由,無恥到極點)。

更重要的是,學校也因此比較不需要煩惱後段學生的各種問題,包含補救教學,以及惹事生非。這並非是基於一種歧視,而是有相關性的,無法從學業得到支持,心理上就會需要其他事物來充實自己,在沒有適當的機會跟引導下,同儕間的相互影響會是重要方向,而「反叛」正是青春期吸引力的重要條件,青春期的生理機制上,「使壞」造成的「後果(懲罰、傷痛)」也容易遺忘,充滿冒險心態的行為機制是難以規束的;大部分老師不想碰到、也不會處理問題學生,這麼麻煩的事,有機會的話何不選輕鬆一點就好?不管怎麼看,考試對學校而言是大利多。但對學生而言,那是考殺小的?大概是為了未來物質上的好生活,大家拼命擠「好」學歷的窄門,這樣出社會別人就會依據這個來「用你」;換句話說,就是考你來被資本主義奴役的,是吧?

你學生時代大概從沒想過自己創業會是怎麼回事,學校也不會試圖教你創業所需要的各種知識技能,教育預設你是「被雇用」的,所以管你去死、創業自己想辦法。明明有企業管理科系啊,為什麼我這麼說?有誰在國高中就立志當老闆?國高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有沒有「告訴」你何不試試當老闆?沒有啊,教育跟社會幫你想好了,跟著大家一起考試,考個熱門科系跟好學校,然後順利畢業就能找到好工作,你從哪裡都找不到「要你創業」所安排的路,你又怎麼會知道應該要把企業管理學好,會比拿到好學歷重要?(創業的話學歷是幹啥吃的?若自己能摸,義務教育畢業就能出社會了。)

你學生時代大概也沒想過唸書的內容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要讀文言文、學三角函數?對你的生活有任何影響嗎?學校老師會告訴你這就是教育,而且升學考試會考,你必須會才能得到好成績,「人文涵養」、「探索根」、「通才學習」之類的都是睜眼說瞎話,有幾個畢業出來的真的有那種能力?看過幾首詩、寫作文順手引個幾句話,就叫人文素養?會算開根號跟三角形邊長就很通才?通馬桶都還比較有才,百萬小學堂都比你通,何不乾脆唸維基百科?問題不在實際跟理念的落差,而是理念本身就出了差錯;要什麼就該教什麼,而且也要想想是否真的就該要那些東西,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現狀的教育,整個大方向脫離不了工作,考試當然也是為此而生,讓學生更有「考試的競爭力」來掙贏未來生活;你想想,如果教育只是要把一個人社會化,或者讓每個人活出自己,是要掙什麼?這種教育之下根本不需要「競爭」,競爭無法對每個人有用,需要的反而是各自擊破的各種教育策略。但競爭對現階段的教育實況,大家會覺得有用,是因為教育與學習目的被扭曲為找到好工作、而且僅有如此而已,好工作是有限的,而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大家當然必須「看似公平」地搶奪。

績優學生間的競爭意識透過考試而激化,考試進而越考越刁鑽,然後競爭那些雞毛蒜皮的內容變成天才(關於這門學問,什麼都會),在彼得‧聖吉的管理學上,這叫作「系統結構問題」,通俗一點地講就是「雙方不得不」,我不得不更努力,因為別人會超越我,把我的機會搶走,競爭越演越烈,比的東西超過原本所需要的程度跟範圍。固然「考試領導教學」現象持續發生著,但考試才不僅如此,它更抽打著每一個教育角落,讓體制越走越偏。

「考試」是反教育的,除了造就「唸書為了考試」,在教育的理想機制裡也不適合存在,不管那個「考試」被包裝成「面試」、「寫報告」、「做簡報」、「辯論活動」、「小組研究」或是殺小都一樣,有沒有標準答案也一樣,目的上是為了驗收成果也一樣:一樣都不適合存在。

一個教育的理想機制,必然蘊含著學生有足夠的內在動機去探索知識,並且這樣的動機能持續到正規學習歷程結束後,仍在自己的生活中落實,換言之,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其實是提升學習的內在動機、並持續它,而你會發現,當一個學生有辦法做到這點,教育所欲灌輸的重要知識能力,要求在正規學習歷程中學習完畢是完全不必要的,因為該知識體系的內在學習動機已經促成,學生可以在未來自行探索、自行對所學負責、去找累積自己所缺乏、所需要的部分。

教育讓學生不斷充實內在學習動機,要了解學生是否真的充實了,教師用眼睛細心觀察就能知道,不必依賴考試,何況內在動機也考不出來(再重複一次,不管那個考試是什麼都一樣)。談談我最感興趣的公民實踐吧,有一天你心血來潮把學生帶去看看社會運動那些嘶吼的人在說些什麼,過幾天後你發現,有幾位學生開始私下討論起這件事,甚至主動地在自己的私人的微網誌散佈訊息罵政府,甚至有一天你發現了他在電視裡的小角落出現,頭上綁著布條,這時候,你還需要懷疑什麼嗎?

考試幹啥吃的?難以掌控,並且讓教育變得無聊又東倒西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