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論郭大老闆的經營觀點

這是一篇關於一家實際存在的店面所預期的經營路線描述,以及我對其路線的回應。該路線的倡議者為郭大老闆,而我是郭大老闆的合夥人,目前沒有其他經營者或投資者、亦沒有員工。

郭大老闆從小即熱衷於創業,平常喜愛商業雜誌、讀財務經融,對事業有一套自己的知識掌握與理解,在銀行跟便利商店打混過;而我則從來無涉創業資訊、對商業訊息亦無興趣,倒是對大企業有一套來自對社會現實的理解與想像,包含機會主義氾濫、資本社會的不平等、無商不奸、賺窮人的錢又一邊剝削底層窮人員工,我沒在職場打混過,只當過政府單位的替代役(公務員經驗)。

我們經營的是一家剛起步的小咖啡店,就目前產品來看,因為有大量的手工咖啡、價格偏中高價位、咖啡類型多樣化,店面的氣氛又以展現獨特為訴求,咖啡店定位上應屬於獨立店家,如同特色咖館,而離提供義式、相對迅速並期待外帶的簡便咖啡、裝潢一致以簡約為主的連鎖咖啡店較遠。

獨立咖啡店跟連鎖咖啡店的差異,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

每一家獨立咖啡店都會有令人驚奇的東西,老闆會有自己的創意展現,你到不同店裡去,會體驗到完全不同的人、事、物、氣氛與情緒。這一家咖啡很好喝、那一家音樂是重金屬、隔壁那家有很棒的閱讀環境、前面那家有詭異的裝潢、樓上那家老闆很有趣、後頭那家有很多可愛的小商品、樓下那家有貓咪超棒、轉三個彎過後那家老闆有很多收藏品、女僕咖啡廳老闆臉超臭但是女僕超萌。

而不同家的連鎖咖啡店看起來都很類似,你能很輕易看到一種連鎖企業會有的互動模式與畫面,一致的微笑、客人至上、服務的標準流程、專業的招待術語、整齊一致掛名牌的制服、優惠活動與商品文宣永遠不會少,你能體驗到的人、事、物、氣氛與情緒會相當雷同,這些都是企業市場經驗、透過互相仿效所精心設計出來,關於消費者體驗的固有元素。

(感覺差異分析:獨立的——認知負荷較高、好奇探索、驚喜、不習慣、可好可壞的體驗;連鎖的——安心、習慣、無法留下深刻印象、不好不壞的體驗。)

咖啡店的獨立跟連鎖路線幾乎很難共存,可見的例子僅能看到獨立店家開幾家分店,或者連鎖店家選址選到獨特的建築讓用餐氣氛有點變化;若獨立店家要跨刀連鎖加盟,獨立店家的特色很難承繼過去,不管是手工咖啡技術的專業性、店家獨有的特色都很難大量複製,只有簡單製程的咖啡、簡約的裝潢氣氛、可以輕易掌握的服務SOP流程、能輕易塑造一致形象,才有展開連鎖的基本條件。

郭大老闆對本咖啡店未來的冀望,是成為一家知名的連鎖咖啡店,理由不外乎連鎖、把規模搞大,才能賺到最多的錢;郭大老闆習慣以「公司」自負,認為一家公司企業必須要有相當完整的規範與企業精神來統御部下,以維持企業能順利營運。

並且他主張,要從一開始就把咖啡店當成未來成為連鎖、公司化的企業看待,我們才能真正有辦法走到那裡,視野跟野心要遠要大,才能成功,是創業夢想家常見的至理名言。所以郭大老闆認為,現在就開始設想未來如何規範員工、如何擬定工作範圍跟待遇,是現階段相當必要的工作。

郭大老闆秉持著學習成功案例的精神,將自身於便利商店的經驗、以及在商業方面的資訊學習,套用到現階段咖啡店的營運,以及未來搞大後的營運規範原則,已發生的事例略述如下:

強制性地招呼出入門客人、高度地要求招呼要大聲有精神、高度地要求須與客人閒話家常以留下客人對店家的一種「情感交流的印象」、強制穿著布鞋、試圖規範穿著長褲、試圖規範特定工作制服、推行嚴謹的工作流程明文化、試圖推行工作流程的檢測與評分制度、試圖聘請專業的會計人員與法律與咖啡顧問、妄想著雇用員工後全部交給他做自己就可以做自己的事。

郭大老闆對賺錢有相當大的企圖心,這遠遠高過於他對咖啡的興趣與投入感(這從他想抽身到幕後以及平常學習狀況可以看出來);我猜測也許某種程度而言,不賣咖啡而去其他領域創業,只要可以搞大,郭大老闆一定會相當投入且開心。不過至少,現在的咖啡店已經是郭大老闆花了不少心力投入的事業,心理上也很難抽離,加上這是一個很好的經驗學習機會,郭大老闆不會這麼輕易收手。

在合作之初我就跟郭大老闆約定過,只有「公平貿易」這件事絕對無法退讓,若賣不公平咖啡(或不賣公平貿易咖啡)我就選擇離開,這是我的最高指導原則(原因很簡單,有信念的工作才能讓我有前進的動力,不然我給人雇用還比較爽),其他經營策略取捨則都可以談、可以磨合。

在咖啡店的想像上,我跟郭大老闆相當歧異,我安於一種小而美的獨立咖啡館,能賺更多錢當然是好,但生活過得去、工作有樂趣我也足夠滿意;郭大老闆的連鎖企業構想在細節上讓我相當不安,因為是複製其他大企業的工作模式,其中隱含著剝削風險,不用說未來的員工,我自己體驗那些規範都已經感到相當不適。

這其中的作用力通常都是:「無所不包的制度去規範人,人配合制度去修正自我差異」,這種繁雜的制度企圖的是讓員工們變成某種理想的樣子,制度並不在乎任何人的本質特色與創意發想,制度壓抑了投入感、創造力跟成就感,制度提供了一種被動的壓力與約束,它拒絕自然而然、拒絕因人而異、拒絕主動所能創造的龐大驅力。

而且這裡面的道理顯而易見,任何有辦法反思自己求學與工作過程的人都能理解,想想看考試考不好就會被處罰、以及發現一門學問的樂趣的那種不同的感覺,大概就能知道了。但郭大老闆著重穩定、避免錯誤的思維,確實是大企業大量人員組成的必然且不得已的選擇。

簡易的制度倒是不會有這麼多缺點,但簡易的制度就很難避免錯誤、相對也會不穩定。

當我們目標是獨立店家,那我們要的員工可以有兩種選擇:要嘛是有投入感、榮譽感、成就感高、為店家著想的熱情員工,要嘛是照表操課、沒有決策權、不用思考、穩穩地做、混口飯吃、成就感低的員工。當我們的目標是連鎖店家,那我們要的員工大概只有一種選擇(至少就最基層的員工而言),那就是外頭連鎖企業有辦法聘到的那樣子的員工。

基本上,我完全不相信市面上大企業連鎖店的基層員工在那套制度底下會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成就感或投入感,事實擺明這些基層員工流動率相當高,而且可能多少還有一點職業上的自卑感;而當這套制度越是精確地移植過來,這裡就越不可能會有熱情的員工出現。

(可能的差異分析:沒有熱情與投入感的員工——在制度規範下短時間內可以進入狀況,但長期之後會越來越挫折、沒有動力,只做必要的事,甚至基本工作也可能因為情緒低落而出錯或者故意出錯;有熱情與投入感的員工——沒有繁雜的制度枷鎖,一開始學得慢、需要慢慢累積經驗與體驗學習,才能抓到自己的節奏與適性空間,長期之後因為過程有大量的參與投入、有相當程度的主導權,主動探索不被壓抑,較有熱情萌生的環境條件。)

如果我們是獨立店家,那我肯定會選擇營造一個讓員工擁有熱情的環境,讓他一起為店面努力創造更高的價值,我不會想要一個工作高替代性的員工,除非我根本不在乎這個店面的累積與進步、只接受不斷的更替重來,或者以為躲在幕後的老闆可以不斷發揮創新讓店面不靠員工反饋就能更好。

不過真正的難題並不在於要不要這種大企業、大量員工的制度,這還算小問題;問題較大的是,我們一家現狀型態上非常獨立的咖啡館,到底有什麼條件往這種大規模公司模式去經營呢?根據觀察其他連鎖店家的狀態,若真要走這條路,我們現有的東西要捨去的可多著呢。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隨便煮煮男子漢咖啡



我要賣咖啡維生,這是我即將進入的兩個工作其中之一;
這個工作的籌備面臨了相當多挑戰,現在只走了一半,
當剩下的一半做到了,就會開始開業。
我有一位夥伴,我們一起做,另一件事也是一起做。

總之,今天我們就像男子漢一樣,隨便煮了咖啡。
兩光的酒精燈,燒得真的是很慢,
而且強者我們,用的可是便利商店買來的「冰」礦泉水!
加熱等到男汁都噴出來了,沒有冷氣,超棒!



公平貿易的咖啡豆,比起嚇人的咖啡專櫃咖啡豆價格,便宜了不少。
有逛才知豆價,不要傻傻的。

然後虹吸壺的黑咖啡就這樣隨便喝掉,進入下一關!



用量筒抓兩杯份咖啡豆。
為什麼是量筒?男人的浪漫啊!



手沖壺上場!
用石綿網隔著登山爐加熱,理由是手沖壺太小,放不穩會滑倒。
不過石綿網滾水好像有點慢,下次考慮找替代品或中間挖個洞試試。



登山爐的火苗不能開太大,不然會把石綿網周圍的鐵網燒紅。



用手沖壺燒開水的同時,準備好法蘭絨跟男子漢燒杯,鋪平磨好的咖啡粉。
照片已經是第一次手沖之後的畫面,所以燒杯裡有咖啡。



第三次的手沖到結束,讓夥伴來,我負責拍照。



結果失神抓錯倒水量,超過兩杯份(約240c.c.)了。
淡淡的杯具。



開始用奶泡壺煮鮮奶,準備用來打奶泡。
六十度就能打出夏波帝諸島級的奶泡,男子漢!



看這不思議的白色牛奶。
杯蓋充滿男子漢的指紋。



把奶泡隨便注入咖啡,不知道如何形容的男子漢狀。



肉桂粉,孔太大灑得很不均勻。
清淡的咖啡感。
但是,男子漢!!



總之就是這樣啦。
本來還想用燒杯、玻棒、三腳架,煮特別的不過濾咖啡,
但因為有其他行程而暫時作罷,擇日再試。

今天去羅東夜市考察,疑似打聽到一些夜市的黑暗面,真令人不快。
沒有想像中順利,感覺很挫折,到其他地方繼續努力吧。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來自洞爺湖的洞爺湖



阿囧前陣子去北海道歡愉,幫我帶了一份我夢寐以求的禮物給我,
就是「原產地」的洞爺湖木刀!!

我從小就一直想買一把洞爺湖來甩,不過台灣製的一直都不大滿意,
要不是握柄圓滾滾(甚至刀身也圓滾滾),就是太輕拿起來不真實。
而且顏色也常常不對,做得都不大用心。

然後原產地的甩起來果然不一樣啊!!
這種重量不熟練算是有點吃力,但順手的話應該都可以當武器了。
下次來走私一把日本竹劍好了。



店家的包裝袋,上面有插圖。



包裝袋另一面,這家店叫作「越後屋」,官網在這裡:
http://www.toyako-bokutou.com/



木刀外包裝的貼紙。

越後屋曾經有過一則趣聞,批踢踢的jeanvanjohn有把它翻譯出來,大意如下:

在北海道洞爺湖這個地方,有一家專門賣土產的店面叫做「越後屋」,
越後屋大約從十年前開始,為來訪的遊客提供一項服務,
那就是在店裡販賣的木刀上,免費幫你刻字。
然後,大概從2004年開始,陸續有人跑到越後屋,
指定要買木刀,而且還要求在木刀上面刻上「洞爺湖」三個字,
甚至還有年輕人集體跑到越後屋來,一看到洞爺湖木刀就感動得流眼淚...
一頭霧水的越後屋老板:「這是在搞啥?」
問了以後才知道,原來某部以惡搞著名的漫畫《銀魂》,
故事裡主人翁銀時的愛刀,就是「透過電視購物買來的洞爺湖木刀」;
經過這樣一傳播之後,洞爺湖木刀的名號就在全國打響了,
為了感謝《銀魂》的宣傳,越後屋老板特地寄贈了一把洞爺湖,
給《銀魂》的作者空知猩猩...

而我在網路上也看到有人說,越後屋因為這樣的原因,就開始追加銷售動漫精品,
在一路上都是傳統的溫泉店家裡,突兀地存在著這樣一家宅店,成為聖地之一。
據說越後屋還有個讓大家留言寫信的地方,會直接轉到空知英秋手上。



有了精緻的木刀,當然也少不了一個放置用的刀掛台(刀架)。
這個刀掛台可以放兩把。



越後屋送了一張自己用印表機印出來的組裝說明,
日文看不懂,但其實很簡單。



另外還有送一個這個東西,還不知道是什麼。
「茶大」兩個字也意味不明。



刀架零件取出,有四樣。



黑色亮面漆,很光滑,挺不賴的。



組裝起來就是這個樣子。



開始拆木刀。



「洞爺湖」的刻字是機械刻的,要刻其他字一樣也是機械刻的(網路上有人說的)。
(補充:不過我後來發現,官網上有手工刻的,所以我不確定實際情況如何。)



刀身有塑膠套包著。



握柄底部有蓋個印章。
握柄為橢圓柱狀,扁扁的才棒。



這把應該是標準尺寸,有一公尺長左右,
直立從地面算大概到我的肚臍下方的位置。



刀身有專業的稜角!
四條稜角跟刀鋒的高彎度曲面。



刀尖的部分。



架起來的樣子。



側面的近拍。



「茶大」打開之後,原來是這個。
這可以卡到握柄上方,不過圓圈的那個伸縮帶有點緊,就沒卡了。



我注意到洞爺湖放左腰的時候,若要讓「洞爺湖」文字往外,刀鋒就會向上。
但這樣掛,右手拔刀的時候好像會反過來,變成刀背砍敵人。
總覺得奇怪,才去看一下模型,結果發現,咦?模型也是刀鋒向上耶。
不過我突然想到,印象中武士拔刀的時候,
會先用左手在左腰轉一下劍身的方向,然後右手伸過去抓住刀柄,
這樣就會變成正確的方向了。
不過這麼做的用意到底是什麼呢?真是特別的作法。

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教育生命史」與「校園民主」



近半個月前,我去台中開了兩場會,教育生命史訪調小組的第三次會議,以及烏鴉邦中學校園民主促進會2012年度的社員大會;教育生命史訪調小組這個團體,在這次會議上是我初次參加,主要是應以前在亞大的社團夥伴,以及一面之緣的學長邀請參與,他們都在各自所關心的公共事務上不斷努力著,並在這個小組裡有了合作關係。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呢?原始成員們,是在一個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的場合裡,私下促成了這個新的團體,開拓一個迴然不同的學權關注脈絡。

我們常常會在報章雜誌上見到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企業家,或者考上第一志願的學生,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如何努力達成目標,他們成為了社會大眾的典範,被學習、期待複製,為了的就是國家層次的競爭力,或者個人層次的美好的未來。

不過,我們見不到「失敗者」的實際困境,這些成功人士的訊息,似乎隱約宣揚著某種扭曲的觀念,就如同反畸形十二年國教學生聯盟的洪靖,對一則鑿壁借光苦讀高中生的新聞所做的回應:

—————洪靖—————
看到這種新聞根本不值得高興,而是應該難過。我不喜歡把這種例子變成典範,因為更多的是在這種環境下沉淪一輩子的人,我很害怕這種例子的強調會讓我們對於這樣的沉淪仍然存在於這個社會上感到心安理得。「都是因為你(他們)不好好努力!」
—————2012/07/13—————


是的,我們習慣了某種思維,如果你跟我一樣是七年級世代之後的人,你一定聽過自己的父母總是抱怨:「為什麼別人做得到,你卻做不到?」失敗、錯誤的發生,總是會歸因到個人意願身上,好像只要你「有心」,什麼都辦得到。不過,事實並不是如此,而且我們的社會,把成功定義得太狹隘,政府跟人們往特定的方向投資、協助走這條路的人可以更輕鬆,至於其他人,就在黑暗中摸索、迷惘,甚至被社會排擠掉,然後得利者爭相呼喊著:「這才公平!」

我之前盜用了洪靖的發言開頭,寫了另一則回應:

—————DUST—————
看到這種新聞根本不值得高興,而是應該難過。我不喜歡把這種例子變成典範,因為當一個社會的弱勢只能靠教育翻身,這個國家的政府就是失職的,我們看到窮苦人們努力的一面,該想的不是去消費他們來自我勵志,而是為什麼國家社會可以容忍有些人必須這麼辛苦過日子才能得到稍微理想的生活。教育裡看不見人的差異,它只支持學業優秀的學生,當它是唯一翻身的路,我們只能靠求神問卜,祈求自己或自己的小孩運氣好,遇到好的同儕、好的老師、好的家庭,以及擁有一個也許在水準之上的記憶腦袋。
—————2012/07/13—————


教育裡的失敗者,在社會與人生上幾乎注定失敗,不然就是得重新來過,賭上機運跟性格在服務業讓人雇用打拼,或者賭上微不足道的家產或貸款挑戰一竅不通的創業之路。我們卻不曾思考這之中的正當性,從社會觀念、事業結構、事業選才、學歷競爭、學校競爭、教育職業導向、教育商品的不健全,環環相扣下來,我們只能看到一件事:教育系統完全為職業服務,職業也只要這些教育爬上來的人,教育的角色竟然這麼重要,重要到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一生,然後我們還以為這是自己的選擇。

這就是這個國家的實際教育景象,學生之間必須論高下,高的人才能得到更多資格(學習資源、升學、機會、就業,甚至是弱勢補助),許多人很快就被淘汰,不然就是丟到教育邊緣的位置不再給予任何支持,他們在教育之中失敗了,在教育之外沒有任何指引與被需求。

是的,政府該做的只有兩件事:要嘛把教育弄好,讓每個受教者都有能力建立美好人生,或至少過得去的人生;要嘛在教育之外,建立起更多機會,讓人可以有更自由且好的選擇來發展,進而人們不用再依賴教育投資,燒錢唸書補習。如果有一天,職場上用人是透過人們投入工作的態度來取捨,並且職業所需的能力由雇用者重新教你,薪資待遇普遍都不錯,那麼教育的職業導向就會消失,回歸成最原始的樣子:自我實現、學習成為社會人、追求知識的渴望。

教育生命史小組,要記錄的就是在現代教育裡鮮少被看見的生命故事,苦盡甘來、或者全程快樂的成功者的生命故事我們看多了,平凡的學生、學習過程中受挫失敗的學生、成功但不認同的學生,他們怎麼看待教育、他們面臨了什麼難題,我們不知道;而教育改革,只看見他們窮、腦筋不好、師資設備不充足、學習時數不夠、不努力甚至不知足,但,真的是這樣嗎?

這點盲目,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他們的實際生活跟想法,他們的存在在別人眼裡就是「弱勢」兩個字,一些刻板的想像串聯起來概括地代表了這群人的處境,沒有更多了;而大家喊著弱勢弱勢,也逐漸麻木,變成一枚遙遠的詞彙,越來越難想像那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我想貼一篇我不久前在噗浪上跟人討論EQ話題所回應的內容:

—————DUST—————
你說的應該是情緒控制,以得到冷靜獨立思考事物的能力,這跟一般強調的那種假EQ不一樣,而是真EQ(雖然所謂的EQ在科學上似乎不是一個嚴謹的概念,不像IQ那樣,這點聊備一提)。假EQ就是要人學會忍耐,簡單地說,情緒激憤,不要彰顯出來就好,外表撲克臉或笑臉,另一個類似的概念就是城府深;真EQ強調的是真的把情緒排除,彷彿一切都是身外之物,你可以很平靜地看待一切,佛家好像有類似的東西。

獲得真EQ的能力,彰顯獨立思考,為的是一種「求真」,不管那個「真」是指「事實真相」還是「真正的答案」都好,不過這真的能如所願嗎?我以前也相信一樣的觀念,但我後來覺得不完全是如此。

我分享一些經驗,我參加過幾次社會運動,非泛政治化的,泛政治化的運動其實很難體驗到什麼(雖然這種的我也參加過);人民反抗政府與財團、學生反抗政府與學校,我想談的是這種例子。在社會運動的抗議或發聲場合中,會陸陸續續聽到許多當事人的遭遇與想法(他們必須告訴媒體跟圍觀者來龍去脈),他們必須嘶吼、用大聲公,這樣圍觀的人才聽得到、政府單位裡的人才聽得到,人在大聲說話時會讓情緒高昂,當事人的憤怒悲傷會湧現。

不過憤怒的聲音也不單單只是為了讓人聽得清楚,他們本來就憤怒了,耗費精神跟時間從不同的地方趕來,行動之前還有一次次的籌備討論:訴求是什麼、怎麼宣傳、希望達到最小的效果是什麼、活動進行的方式跟時間、文宣跟抗議標語怎麼準備、該怎麼精簡地告訴別人他們遇到什麼事、官員回應的時候該怎麼對答避免被呼嚨或引導...很多事情要做。

面對政府的不公不義,自己還要如此高代價地參與一場不見得會成功但不得不做的行動,用大聲公對政府罵髒話不是剛剛好,而是太含蓄了。這些當事人的聲音,在行動現場的渲染力是相當強的,因為身為「聽眾」的立場是與其同在的,相反的,政府裡的官員聽到可能就不以為意。

立場相同聚在一起論是非,會造成成員彼此的態度更加強化,這在心理學裡面是有證實的,幾乎已經是一個理論。我想說的就是在這種時候,身為一個外人的感受力問題。如果我是一位真EQ練成者,我會不在意這些當事人情緒的抒發、會看著它不斷發生,但感受不到任何東西(或者,EQ練得不夠好,選擇迴避掉這些情緒化的場面),腦裡、眼裡所剩下的,大概就是他們具體在說些什麼。

身為一位局外人,通常很難知道當事人在意的事對他們多重要,我不知道他們的生活細節、不知道他們平常在做什麼、不知道他們的價值觀跟想法,能捕捉到的線索少得可憐,但我也無法期望當事人把這些瑣事說得明白徹底,來讓我了解他們現在爭取的東西對他們有多重要。

我們人類有天生的同理心,能從同感的情緒瞭解許多事實,看著眼前痛苦的人,自己也跟著難受,就會知道對方感受到的是什麼、知道對方受到的困境帶來多大的打擊。這種同理心的情緒是不該壓抑的,壓抑反而讓人難以感受「真實」。最簡單的例子,看影片時,我們會看到人、感受到他的喜怒哀樂,所以每當影片描繪許多血腥暴力或者令人難過的事,我們會很重視那份感受(至少是當下的時候),而若只是文字平鋪直敘的描寫,感受到的東西就少得多。

受到情緒影響也許真的有些壞處,例如失去判斷是非的能力,我覺得這並非只能靠壓抑情緒才能解決,我們可以透過瞭解跟體驗,於當下或事後多想一點不同的情況即可。只要確實相信事情也可能不如自己所見所感受、對自己的認知抱有開放性,接受不同意見的公平檢視、甚至主動去查個清楚,都有助於從事正確的判斷。
—————2012/07/08—————


是的,不要光靠貧乏的想像去捕捉弱勢者的處境,所有關心的人,都應該好好看過他們的生活、他們所在意的事、他們在想什麼,那才是事情的「真相」,生命史的故事,比「弱勢」兩個字多了更多東西,教育改革,或者學生權益,都應該從其中去細探,找到該掙的東西、該改變的事情。

這就是這個小組的訴求,透過採訪、編寫,出版刊物,分享一則又一則不同人的教育學習歷程,呈現那不為人知的求學辛酸,並且試圖讓更多學習受挫者,知道有許多人跟他一樣,他不是異類、不是自作自受,甚至能攜手一同批判教育,為自己跟未來的後進學生,掙一個良好教育權。



前面聊完了教育生命史訪調小組,接下來就談一下烏鴉邦中學校園民主促進會吧。

烏鴉邦這一年來進入了新低潮期,社員跟舊幹部們因為各種理由出走,現在剩下七人規模,不過作為異議組織,這點人數尚且不算太差。我們停擺觀望了好一陣子,對舊有工作持續執行帶有不確定感,對未來進一步的規劃也毫無頭緒,人力所在地也不夠集中,無法互相支援。

不過我們還是頂上來了,跟過去一樣開了場社員大會,重新評估人力資源跟目標,擬定具體工作。社大結論感覺比我原先預期好許多,我們仍持續推廣校園民主,並強化學權支援,在事件上化被動為主動,近期主力放在接觸個案的社員能力培力,從經營討論會的能力開始,並且重新檢討校園民主行動手冊的內容,改寫、學習論述跟實際應用。

學生參與的校園民主,或者學生權益訴求的支援,這個工作一直都很值得做,但要做得好感覺也不容易,中學校園的壓迫與外在限制太強烈,光是要找到願意行動者就相當不簡單;跟學校討一個法律不見得願意給的合理的學生參與決策權,連學生自己都不一定支持,他們總會被學生會的代表性權責所分化,認為透過他們才叫正當。

教官會搞你、家長會搞你、校長主任老師都會搞你,總之,中學就是一堆鳥事。操場的司令台、制服、學號、軍人、校規跟標語、圍牆、課表,一個個拘束的符號充斥在校園裡,閱歷不夠多、腦殘、思想被操弄搞得學生內部批鬥,或者搞小政治,學生團結不起來,言論不自由動不動就被約談記過,有意見也只能悶在心裡。

你說,這是什麼東西?教育真的有在教民主嗎?我真想拷問教育部長,問問他懂不懂什麼叫民主?

是的,這是爛教育。但,大家還是要努力。

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Fujifilm X10,幾個月來攝影的點點滴滴




富士X10相機我在過年後購入,大約在一月底的時候,拍到現在也拍了近兩千張的照片。
這張照片我是用三星NV10,也就是我前一台相機拍攝的,NV10雖然還能拍,但不好拍。
原因在於它有故障,不過它也讓我拍上了七千多張照片。
從2007年初至今用了五年,七千多張比想像中少,其實滿意外的。

下面這台就是NV10,用X10拍的,旁邊的貼紙是我自己貼的,跟三星員工罹癌事件有關。
NV10在外觀設計上有得過獎,其實也是台不錯的機子,當初定價九千多元,算是貴的DC。
NV10之前,其實我還有買過一台純數位變焦的相機,以及一台迷你掛飾相機,
這兩台相機拍的照片我從來沒放上網誌,原因我也忘了,可能跟壞機有關。
高中時代甚至上了大學,我大多都只用手機拍照傳上網,一直到NV10購入之後才改變。
所以你能在我的舊網誌看到非常多128*160像素的相片網誌紀錄,畫面相當小。
雖然是用手機,但那時候可不是隨便拍拍,我認真地覺得「我是在攝影」、「我想攝影」。




不管手機照片還是NV10照片,我幾乎都會使用軟體後製,PhotoImpact用過了好幾代。
雖然後來因緣際會之下我也學會了PhotoShop,這個軟體是大多數人拿來後製的軟體,
不過以我自己的使用習慣,我還是以PI為主,但PS能做到的效果比較多樣化且好。
所以過去就是不斷拍、不斷後製,並摸索軟體各種功能這樣過來的,
早期喜歡改顏色,黑白、冷色系、溫黃色系,後來開始改對比,卻犧牲了很多照片細節,
最後期發現了透過修改邊緣的清晰度,就能達到對比提升且不犧牲細節的方法,
不過,提升邊緣清晰度在某些時候卻會讓畫質變得粗糙,用對比改反而比較好。

以前對攝影概念相當生澀,總以為一張好照片,構圖不錯、後製一下就能達成,
所以對光圈、曝光時間、焦距、ISO等等這些東西的運用與搭配一竅不通,
幾乎習慣用自動模式來拍照,專注在想畫面取景本身。
只有少數情況,例如夜景,才會用到全手動模式(M)拍攝,而且過去夜景也拍不好。
雖然這麼說,其實我也用自動模式加上後製拍了不少不錯的照片,
我曾經把NV10幾千張的照片裡挑出二十張拿去沖洗,其中一張送人了。

後來我發現,後製的侷限性其實相當大,例如一張明暗反差太大的照片怎麼後製都不理想,
手震了、失焦了、拍得太亮或太暗、快門太慢移動物體模糊、ISO衝太高雜訊一堆等等,
這些情況透過後製也無法得到好畫面。
自動模式沒有神奇到可以準確評估所有場景該用的設定,所以會拍到這類照片。

我後製的手段慢慢清淡了許多,後期能不後製看起來可以的照片就不後製,
不好的照片就直接捨棄,能後製的大多就是調升邊緣清晰而已。
NV10後期成品,約六七成有做這樣的後製,另外三四成只有剪裁或完全不動。
剪裁就是把不要的畫面裁掉,意義上是更改構圖。
然後一般來說,十六比九的畫面會比四比三好看一點,這也許與黃金比例有關。
至於X10階段,我基本上就沒再弄後製了,直接以相機輸出上傳,
只有極少數情況會後製一下,這篇網誌也僅有四張照片使用了後製(我會加註)。




這是今年初購買X10所拍的第一張照片,很理所當然的,它就是在相機店拍的。
照片裡面剛好也拍到了陳列在櫥櫃裡的X10相機,我手中的則是拆盒新機。
過去我曾誤以為NV10就已經是相當多功能的高階DC,
開始注意X10跟600D的時候(在購買X10前,我也在考慮600D,價格大概差三四千元),
我才發現X10比NV10複雜得多,但X10也算是高階DC(至於600D已經是數位單眼了)。
入手X10之後,若不是在跟著其他人移動的狀態下,使用全自動模式的情況就少很多,
用A模式(光圈先決)、M模式,不斷調整數值、觀察理解之後,慢慢也學了點皮毛,
現在就是邊拍邊學,偶爾遇到專有名詞就去查詢看看是什麼、怎麼運用,
以前雖然有試圖學習,不過那時候覺得很難,看了不多就放棄了,
不過現在學起來倒覺得頗順利,大概步調的自然而然與多累積的經驗多少也會有影響。




在台北買了X10之後首先就是去拍飛機。
我以下會選貼這幾個月來用X10拍的照片,並且是在網誌上沒發過的(但可能在臉書發過)。
簡單說,這篇網誌算是使用X10目前為止的紀錄文。
順帶一提,所有照片都能點開放大,右鍵另開視窗能開到原圖大小。

除了點開可以看原圖,我更推薦這個方法:
用Chrome瀏覽器看網誌,然後從工具那裡縮放網頁,放大到照片寬度占滿螢幕,
而且這麼做照片的畫質不會變差,因為它不是直接把縮圖物理放大,
而是連帶調整原圖的縮圖比例。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一邊看大圖一邊看文字,不用從視窗之間互相切換或只看小圖。

而如果你發現縮圖線條有鋸齒狀、醜醜的,那是因為你用了火狐,或者IE9,
你可以改用咕狗的Chrome,或者IE舊的版本來避免這個情況。
參考這張比較圖(點開放大):



富士X10因為在全球使用者熱烈討論所謂「白盤」的缺陷問題,台灣的代理商有提供換新機服務,
所以我在六月初把機子送回富士代理廠商,換了一台新的回來,以下照片七成都是六月前拍的。
關於這件事的細節,我在遇到相關照片的時候會再加以說明。




大俠還在台北的時候。
外宿台北大俠有過大提琴、吉他、電子鋼琴三種。




捷運上的雜拍,手拉環什麼的很常是攝影題材。
可以牽扯人文,又可以有淺景深,這大概是原因吧。




X10的鏡頭蓋,外觀來說我覺得欠缺設計感,蓋起來不好看。




某次烏鴉邦開會拍的,用了X10特有的「模擬淺景深」模式。
跟正常的光學淺景深差很多,破綻百出,很少有機會拍成功,而且也不清楚成功條件。
模擬的這種,模糊得很不自然。




這張也是「模擬淺景深」,不過比前面自然多了,算是比較成功的一張。
我試拍過很多這種模式的照片,高達八成都是失敗的。




超市大狗狗。
這個景深就是正常的光學淺景深,有著正常的模糊感。




在FF19同人場的友人。




說到同人場當然就得拍COSPLAY。
這張也是用「模擬淺景深」,模糊得不自然。
不自然的地方在於不均勻,一塊一塊的。




同上,也是模擬淺景深,但這張可是均勻的,但還是不自然。
景深模糊是「漸進」的,距離對焦物體越遠則越模糊,你可以比較前面捷運手拉環那張。
這張燈籠照片雖然有一點點漸進感,但不夠真實,有點扁平,距離的深度沒有出來,
不自然應該是這個原因,雖然我不大有把握這個觀察對不對。



這是我第一次用手動對焦拍的照片。
焦點在車前玻璃,遠處的光則呈現失焦狀態。




這張在羅東夜市,傍晚時刻,用大光圈拍的:f2.2。
算是有層次感的畫面,用小光圈來拍可能會比較適合,
不過不確定搭配小光圈快門拉長或ISO提高,在這種微暗的光照環境能不能拍得漂亮?




夜市的一個攤位,我很喜歡吃這個,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去羅東夜市我就會買。
這張照片我後製過,把暗部的亮度調高,並且減低整體色彩飽和度。




我在教育處當替代役的時候拍的縣政府池畔,使用手動對焦。
這個時節縣政府的柳樹會開一堆柳絮,風輕輕吹就會像下雪一樣飄,是滿特別的景觀。
這件事也上過新聞報導:http://www.youtube.com/watch?v=eNM1M9vOmSo
不過這清掃起來有點麻煩,然後柳絮都會黏上蜘蛛網,我拍的這張裡面的柳絮就是。




同個位置拍的,這次拍蜘蛛。
池畔是被建築圍繞著的,所以拍攝地點其實就在二樓教育處的走廊上。




同上,這次拍樹枝。




海浪滔滔我不怕,東北角一隅。
浪真的不小,而且會沖到釣客身後,但釣客為了生活還是得釣。
我喜歡這張取景,沒拍到天空就有一種大海往我這個方向壓迫的感覺。




去侯硐被貓玩,貓咪的後腦勺。
算是近拍,不過沒切換近拍模式;光圈f2.2,ISO400。
三味線顏色鮮豔拍得漂亮。




階梯上的三味線。
地平線有點歪斜,不過也許勉強算得上「歪得有理」?




夜景山城與貓,這張大光圈拍的,這麼暗而且物體會動,應該沒有用小光圈的餘地。
值得一提的是X10有一種特別的「弱光模式」,它能捕捉光線不足的動態物體而且鮮少雜訊,
更屌的是直接手持就能拍不用擔心手震,這個模式會連拍四張做合成,物體移動也不會糊掉。
初步推測應該是拉高ISO跟快門速度,然後照片合成可以把ISO的雜訊自然消除。




我在侯硐拍的夜景,放這張是想討論之前說的X10瑕疵:「白盤(WDS)」。
你可以看一下最大光源的那個路燈「以外」的燈光,它們跟最大光源路燈有點不同,
不同處在於亮光的邊緣,最大啪光源的周圍是稍微模糊的,而其他的卻很黑白分明,
似乎有個清楚的圓圈邊線,線內是相同的白色,線外就是純黑的,沒有模糊區域。
這個奇怪的東西就叫作「白盤」,是種不常見的感光元件的瑕疵。

我拍這張照片時還沒注意到這種現象(因為不知道有這種概念,也不知道這是種瑕疵),
不過這時候我也覺得怪怪的,因為不管我怎麼拍,X10好像都拍不出「星芒」,
我原以為這是因為鏡頭或光圈設計就是不支援星芒之故,
不過後來得知這也跟白盤有關係。




替代役畢業前夕把徽章名條拆下來準備繳回去。
這種題材算是很普遍的生活紀錄照片,有時候也該想想為自己留點紀錄。




這張的畫面重點預期應該在右下角的切假蛋糕三人組,
不過粗略看過去其實不容易注意到他們三個,而這個景好像也沒辦法用淺景深去突顯,
要達到預期大概只能更改構圖了。




同上個場,高中朋友團拍時我側拍的特寫。
上緣切得不好,畫面應該要再往下一點。




蚩尤抓著黃帝頭特寫,這是軒轅劍系列遊戲的問卷調查抽獎抽到的,
蚩尤模型是首獎,滿精緻的橡膠大模型,而且莫名搞笑地送了顆黃帝頭,
完全無法理解,我就隨興地把它卡進蚩尤的手裡,看起來頗有一回事。
它應該是另一款黃帝模型的可替換零件,不過卻插賣在蚩尤模型上。




綠博的水花高速拍,圖為大俠腳;光圈f2.5,ISO200,快門1/550秒。




綠意盎然,算是「很綠博」的照片,用全自動模式拍的。




南方澳漁港夜晚,f2.0,ISO3200,快門1/20秒。




同上一張一樣的場景右邊一點,f2.0,ISO2500,快門1/30秒。
有艘漁船上打著超亮的LED探照燈,使得漁港氣氛很棒。




南方澳漁港旁的大橋,一側是漁港,另一側是軍港,有軍艦出沒。
沒有腳架,f2.0,ISO3200,快門1/28秒。




漁港的失焦照。
我很好奇光點中間的一絲絲雜訊的東西是怎麼來的。




高速公路上的光勾芡;f5.0,ISO100,快門30秒。
右邊的紅色光有虛線式的斷裂痕跡,可能是光源閃爍得比較慢所致。




這陣子很有名的鳳梨台啤,我在消息還沒傳開之前就靠自己判斷買來喝,
接著喝不少之後網路上開始在傳這個飲料,接著超商開始缺貨。
照片為空罐子,有後製過:暗部調亮、降低色彩飽和度。




大俠家貓之一;f2.5,ISO2000,快門1/60秒。




大俠家貓之二;f2.2,ISO1250,快門1/42秒。




大俠家貓之三;f2.2,ISO2000,快門1/38秒。




看起來是X10換機前星芒拍攝的極限,只有微微的小芒絲在光源周圍。
而且一旁白盤的星芒還跟白盤切分開來了,超怪小;f9,ISO250,快門8秒。




深坑老街,鮮豔的顏色。
f2.0,ISO400,快門1/42秒。




深坑老街,黑白跳貓。
有後製過:對比加強。




深坑老街,黑白河邊房子。




深坑老街,豬油拌飯。
f2.0,ISO400,快門1/52秒。




深坑老街,深坑臭豆腐。
f2.0,ISO400,快門1/60秒。



在政大外面,雨天,於玻璃上簽名。




芒果冰,上有芒果冰淇淋、外有芒果醬,內有芒果肉。
食物基本上都大光圈。




陸橋上拍攝,沒適合的方式架腳架所以手持拍攝。
這是張拍壞的照片,不過我做了後製,讓它變成特別的照片。
亮部調暗、加強對比、降低色彩飽和度。

從這張開始,就是因白盤問題而更換過後的相機所拍的照片。




陸橋上拍攝,宜蘭東門夜市。
我還記得我以前買了第一台數位相機的時候也在這裡拍了相同的照片。
那時候拍了一張有味道的過曝照,好像街道在發光。
不過檔案已經很難找了,懶得挖掘備份。




星芒的測試照片,右下角有寫拍攝資訊,接下來會有很多張都有附,
因為這些照片被我拿去Mobile01論壇的「Fujifilm數位相機板」分享,
主要是讓大家觀察新機白盤問題的修正以及星芒攝影的情況。
帖子不用特地找來看,因為這裡下面都有貼,而且還有其他的照片。




X10新機確實很容易拍出星芒,而且沒出現白盤情況,星芒也能很大顆、清楚。
用傳統理解的小光圈拍星芒方式來拍,其實X10的星芒形狀看起來不漂亮,
光線是往外岔開的,而且光束的數量很多(十四道),一般來說少一點會比較好看。




對比這一張,同一景、比較後面的位置;f8.0,ISO80,快門60秒。
我用大俠的高階DC:萊卡D-LUX4,所拍出來的星芒,
X10實在相形遜色,雖然這台萊卡拍出來的光線也是往外岔開,
其實往外集中會比較漂亮,但至少光束數量比較少(六道),看起來比較好看。




小光圈,光勾芡。




我試著用大許多的光圈拍,結果出乎意料地出現了不同形狀的光芒,
是往外集中的那種。




接著我測試了開最大光圈(f2.0)來拍,沒拍出任何星芒,全都圓圓一坨。




但只要縮小一點點,f2.2就會出現星芒。




大光圈(f2.2),跟小光圈(f11)的星芒形狀比較。




另一景,這裡要開到f2.5才會有星芒,然後比較了不同光圈大小的星芒狀況。




跑去俯拍宜蘭夜景。
大小光圈的差異,這裡大光圈反而沒拍出星芒,小光圈有拍出不明顯的星芒。




用失焦的方式拍了幾張夜景,發現光點裡面有些奇怪的圖形,
例如黑色的小點,而且位置方向不同,然後大小光點的內容物好像也不大一樣。
這在換新前的X10沒拍出來過,雖然也可能是場景關係(對照前面拍過的失焦光點)。
我也頗好奇這些圖形是怎麼來的。




有遠近感的夜景,這裡不高,而且近處拍到的多半是鄉村,市區在遠端地平線處。
地點在宜蘭員山鄉,以前國中唸過位於附近的私立學校,也可以遠眺宜蘭夜景跟龜山島。




這張用大光圈長曝拍出來的夜景星芒很清楚。




所處的位置其實是一個店家外圍,下面有餐廳,上面是簡餐咖啡(照片是簡餐咖啡那層)。
低消一百,不過我在外面拍沒進去;照片照到的是露天的座位。




用宜蘭東門夜市有名的北方鍋貼收尾,結束X10這一回合。
它的一個重要特色是碎大蒜給得很慷慨(而且顆粒適中),吃起來很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