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關於聰明才智的研究


之前提過,自己在追求瞭解與獲得聰明才智的方法,這件事在最近有一些進展,雖然不多,但還是低調地介紹一下。一般來說,我們對聰明的理解大概有幾種指標:記憶力強、分析思考能力強、創造力強,以及「反應迅速」地提出優秀的見解(或者參考這篇)。

有些人認為,聰明不應該這麼狹隘,它還能指設涉像是運動能力、語言能力、音樂或藝術能力,這種觀點雖然跟一般大眾理解的「聰明」有些不同,但在心理學跟腦科學領域,有些學者同意這種說法,心理學把它稱為「多元智能」(也有其他雷同的東西),腦科學沒有特別稱呼,但他們會做類似這樣的宣稱:「運動能力好其實就是腦袋的運動區域發達、語言能力好就是語言區域發達,人類所有行為都是腦袋造成的,腦袋好就是一種聰明的性質。」

他們會有這種看法大概是因為,通常我們習慣將「頭腦好」跟「聰明」劃上等號,並且以為運動能力強是運動部位的機能提升而跟腦袋無關(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不管怎麼樣,關於聰明的劃分或定義我覺得算是有相當的難度,不過有些情況它肯定就是聰明,我想談的會是這個。

心理學家有特別去探討「專家」的心智歷程,換句話說,他們想知道專家們在從事專業判斷時,心理(腦袋)是怎麼運作的。不管你對「專家」這個詞有多少偏見(訓練有素的狗),我在這裡指的專家,是那些各別領域的佼佼者,像是愛因斯坦、本因坊秀策、鈴木一郎、史特拉底瓦里、蘇格拉底、尾田榮一郎這類,或者比他們差些的那群人,都好,反正不會是普通的職業或業餘人士,而是領域內廣為人知、有相當強的專業實力的那些人。

研究者很喜歡拿西洋棋作為研究對象,因為西洋棋的實力劃分是數據化的,並且根據分數,可以得到精準的對弈預測(像是「A棋手對B棋手的勝率有75%」之類),一方面,西洋棋的運作方式不會太難,研究人員比較容易進入狀況,西洋棋遊戲可以做出DEEP BULE那種強悍的系統原因在此,反觀圍棋,目前最強的電腦連段位都翻不上去。

國際西洋棋大師對自己下棋的心智描述是,他不需要經過慎密的思考或者多想幾十步棋,就能下出最好的位置,而且在許多時候,他可以「直覺地」找到最好的那步棋;不過,越次等級的西洋棋手,反而越需要多花腦力思考、多想幾步棋才能辦到。研究人員看他們的腦袋投影,的確發現大師級的思考推理區域沒有太強的反應,倒是記憶的區域有反應,而次級的棋手思考推理的區域不斷出現強烈反應。

上面這件事讓心理學家瞭解到,專家們也許根本不是思考分析推理能力特別強,他們應該有其他不一樣的特質。後來他們的確發現,比起對西洋棋的思考推理分析能力,專家更強的地方在於他們腦裡有龐大的西洋棋知識,這些知識是各種情況應對的方法,當盤面某個地方出現某種類型的陣勢,專家會提取腦內對這個陣勢的記憶,經過簡單的判斷(些許差異之類)就能下出好棋。

而一方面,西洋棋專家越高階者,越能記住下棋的過程,就跟圍棋高手,光靠自己的記憶就能把棋從頭到尾排出來一樣。所以這跟高超的記憶力有關嗎?根據統計,西洋棋大師腦內的西洋棋知識有數萬到數十萬筆,它們全都能套用到戰場上,而的確有個例子是,本來西洋棋下得普通的一個人,經過數年記憶各種棋局而讓他變成西洋棋大師,也就是說,記憶力是成為專家的關鍵?

心理學家讓這些人測驗分析推理思考(像是智力測驗),以及記憶能力(像是背單字),發現他們跟一般人根本沒什麼不同;另外,研究者也讓西洋棋大師看一局完全不顧規則亂下的西洋棋局,要求他重新排出整個下棋的過程,西洋棋大師做不到,而且記得的數目跟普通人沒兩樣。

的確,西洋棋專家之所以為專家,其關鍵就在於腦內龐大的西洋棋知識(經驗),但這些知識並非來自於這個人的記憶力特別強,重點是,他們「鞏固了多少的量」,足以成熟運用在棋局的到底有多少?要記憶這麼多的東西,在人類的記憶歷程有其重點,白話點來講,就是不能死背,要理解原理與應用。就好比,一段英文文章有數百個字母,對沒學過英文單字的人來說,要記憶這些字母是非常費力的,但對學過許多單字的人來說,輕鬆得多。

洪蘭推廣閱讀,其科學基礎就在此,累積越多的知識,越能夠有機會發揮運用。只是,光是閱讀是不夠的,要能理解分析,以及以內在動機去吸收,那才會真正成為自己的知識,接著你就可以不用費太大的思考歷程,直接能運用那些知識解決問題。

這些研究發現讓我注意到,不管是批判思考,或者對用字遣詞的理解,經驗上,的確很多時後一眼就能看出來,像是哪個地方有矛盾,或者知道應該怎麼從事適當的表達;因為看過與實作過太多類似的事例,所以很快就能提取相關記憶,接著做出聰明的行為。聰明才智,大概大部分就是這麼回事吧。

3 則留言:

  1. 我並不覺得我在寫文章或討論時的反應跟提取記憶有關係。提取記憶這種說法應該只適用於西洋棋這種真的會有一模一樣的情勢重複出現的「智力」活動吧。

    我們可能會從很多不同的文章中遇到同一類謬誤,但是我們很少重複遇到犯了同一個謬誤而且連內容也一樣的文章,所以在這裡當我們抓謬誤時,我們並不是直接提取記憶然後比對。要是你要用提取記憶來說明為何有經驗的人能比較快抓出謬誤,你起碼也多用一個預設,就是這個人有判斷眼前這篇文章是否犯了之前看過的文章犯過的類似謬誤的能力。然而,這個能力就跟死背和閱讀累積沒有太大關係,而且如果要我選,我寧可比對眼前的文章和我接受的推論原則(如果衝突,就是文章出錯),也不要比對眼前的文章和以前看過的文章,因為後者我很難記得。

    回覆刪除
  2. 「提取記憶」的意思不是指純粹的「提取以前看過的例子的記憶」這種情況。

    它可以是,好比:「這個問題我通常會從哪個角度開始想,或者避開哪些角度,就能得到比較好的答案。」

    技能(好比騎腳踏車的能力)、知識、經驗,都是記憶的類型。

    回覆刪除
  3. 然後我不清楚分析、推理、思考等等這些認知能力是不是可以化約為記憶,不過就心理學的角度,它們之間不一樣(雖然我目前沒辦法說明具體的情形,因為我還沒讀那麼多),在腦袋功能部位區分上,認知功能是獨立出來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