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手機渣渣照

來分享一些我手機裡的照片吧。

然後因為光線少、快門慢、近拍等關係,

照片都拍得很爛。



阿尿的仰山學堂。



殺人三星。



一本書,我想到哈拿。



在全家吃7-11的奮起湖便當。



大概是信神者的惡作劇,用廣告皮遮住書名。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翻頁鐘


一直以來我都很想買個翻頁鐘,這次終於買了,是很便宜的那種,三百元有找。

我剛剛手癢把它支解開來看,結果花了好大把勁才把他安全裝回去,囧。

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伽利略冥想苦手

用任何一本詞典查實徵主義(empiricism),你會發現它的意思是「基於觀察的做法」(譯註:指用能觀察到的東西為研究對象的主張),即科學家是透過探究世界來發現世界的。也許這在你看來已是不爭的事實,這正好說明,科學態度已經流傳幾百年了。不過,在此之前,人們對科學的認識並非如此清晰。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當初對使用望遠鏡的抗拒。人們一直以為知識只有通過冥想或從權威那裡才能得到。當伽利略宣佈在木星周圍觀察到衛星時,另一個學者希茲(F. Sizi)試圖用以下言論——而不是觀察——反駁他:

人的頭上有七竅:兩個鼻孔、兩隻耳朵、一雙眼睛和一張嘴;天上的星星也有兩顆吉星、兩顆災星、兩顆發光的,還有一顆不置可否的水星。從很多類似的現象,如七種金屬等,我們可以料定行星的數量也必定是七個......另外,猶太人和其他古老民族,都和現代歐洲人一樣把每個星期分為七天,並用來分別命名七顆行星;現在如果我們增加行星的數量,則整個系統都將瓦解......還有,衛星是肉眼見不到的,也就不會影響地球,既然沒有用,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Holton & Roller, 1958, p. 160)

引述這段文字不是為了說明它的愚蠢可笑,而是想指出這便是曾經作為反駁實際觀察資料所想出來的、在當時看起來相當合理的辯詞!我們對它的輕視和嘲笑都是事後諸葛亮。經過三個世紀實徵方法的洗滌,我們比希茲處於優勢。但如果沒有這些年洗滌的經驗,我們也很可能會頻頻點頭地贊同他。可以說,實徵研究方法從來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在科學占主導的當今社會,我們仍有必要教導人們認識它。

—————

以上節錄自《這才是心理學》,史坦諾維奇(Keith E. Stanovich),p.43~44。

補充一下,伽利略發現木星的衛星被希茲理解為行星,其實是因為早期「行星」這個詞沒有明確定義,維基百科有一段相關說明(節自行星定義-wiki):

在1610年伽利略發現木星的衛星(史稱伽利略衛星)、1659年發現土星的衛星泰坦、1673年又發現土衛五(Rhea)和土衛八(Iapetus)之後,月亮也被從行星中除名。但是這些新發現的土星和木星的衛星最初也被稱為行星,因為衛星一詞(moon)當時只被用來稱呼月球。

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男子漢的承諾


因為本站不支援寬度600的圖片,所以600X400的圖請前往這個網址索取:
http://farm2.static.flickr.com/1135/4597890733_7cd3997c4e_o.jpg

本圖係投稿「緊急有獎徵圖:台灣公平正義標誌」,將全部靈魂出賣給關魚,若被採用則未經關魚同意請勿盜連。

學力戰爭與笨蛋智慧


《笨蛋、測驗、召喚獸》雖然很有趣,但寫起評論或心得格外覺得困難,這次投稿frontier六月專題讓我想了好久,完全不知道從哪裡下筆,不過終究是寫出來了,看起來有點彆腳。(圖片來源:http://blog.yam.com/cardcatores/article/26271845

—————

《笨蛋、測驗、召喚獸》的戰爭模式原本看得莫名其妙,但藉由劇情推進,逐漸讓召喚獸的性能從純粹分數高低,拓展到數人合擊、人的熟練度與各種戰術運用,讓讀者體驗到笨蛋的勝利不只由分數斷定,還有各式各樣的「機會」可以爭取;這與主題曲歌詞中的「永不放棄」、「全力以赴」、「再給一次機會」,以及劇中瑞希第一次分班測驗失利、劇末兩班試召戰爭後雄二下的結論一氣呵成,刻劃了整個故事的主要背景:「學力沒有決定一切、笨蛋有笨蛋的方法。」

不過,比起召喚獸系統,善良笨蛋們的笨蛋性格才是故事的核心主軸:關節技、BL與百合、偽娘賣萌、悶騷鼻血、天然呆的天才(不同意義下的笨蛋)、結婚狂熱者(不同意義下的笨蛋)、死團審判、弟控的大姐(不同意義下的笨蛋)、無所不在的旁白與補習老師(不同意義下的笨蛋)、喜歡笨蛋的正常蘿莉(不同意義下的笨蛋)。不愧是集笨蛋為大成的故事。

因為很快就沒梗了,最後一段是我的反思。我們社會的教育系統給我們的學生多少的機會呢?社會價值在升學與學力設計上牢不可破,熱情、創意、興趣,與許多重要的事,都被冰冷的教育系統消磨殆盡;著重個人成就的教育邏輯,使得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疏遠,自利心讓成功者越不在乎別人的困境,「為了別人而同心協力」這種事,看來也很難發生了。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見義勇為」的教學情境

剛剛看到一則新聞:學生遭輾,15名路過駕駛見死不救

我在想,如果我是老師,我應該如何讓學生真正願意幫助緊急需要幫助的人?需要被幫助,大概有兩種情境:一個是自己介入可能會受到威脅的情境(比如說有人正在追殺另一個人、在便利商店目睹搶劫)、一個是只有需要幫助的人的情境(比如說受重傷、沒錢吃飯、過危險馬路、公車上沒位子坐)。

這兩種情境所能給予的支援有很大不同,最清楚的差別就前者承擔著危險風險,而後者通常只需要付出一點心力。我目前不確定是不是應該讓學生學會「拔刀相助」,讓他們有勇氣與技巧跟惡勢力抵抗,但我想,至少不需要承擔風險的行為是可以做的,不管是前者還後者(前者,好比說「報警」就是一個沒有危險風險的行為)。

在教育情境中,要教導學生真正願意幫助緊急需要幫助的人,當然不是道德勸說或威嚇這麼簡單,大家都懂「應該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的道理(懂道理是一回事,當成信念、真正會做是一回事),而且那還是朗朗上口、公開場合的「標準答案」,真正問題在於當學生真實面臨了狀況,他們不願意採取行動。

這至少分成三種層次:教育有無提供讓學生了解「為什麼應該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學生有無把它當成信念(真心認為這對自己來說是對的)、面臨狀況時願不願意採取行動。我相信問題主要在後兩者,我的教學方法如下:

首先,我假設學生普遍應該都不會在事發時採取行動,而我需要了解他們到底在想什麼,這樣我才能有對策說服與解決他們的問題。我無法用公開的方式來讓學生討論自己真正的想法,因為「公開場合」有標準答案,而且從眾心理會導致意見失真,學生很難勇於發表自己的真心想法,尤其在這種意見可能是「反道德」的情況下。

那麼,比較好的手段就是讓他們私下寫給我,我不會要求要多少字,而是會鼓勵寫出真正的意見,哪怕是"他們活該、干我屁事"這麼簡短,這才能真實反映他們的想法,而不是腦力激盪地寫出洋洋灑灑的論點(而且可能還是別人的)。這項「調查」我必須在題目與說明上很謹慎,好讓他們不會覺得我打算「思想審查」(思想審查很糟糕,而且通常還會附帶譴責,那只是在封閉對話的可能性,而且很容易讓學生說謊)。

我目前覺得比較好的題目與說明是:「各位同學,老師我很笨,一直想不透當面臨像應該見義勇為的時候,為什麼我們會感到卻步,像我前陣子看到群眾械鬥的新聞,老師我就在想,如果我當時在路邊,搞不好會嚇到腿軟,什麼事都做不成。你們覺得,如果是你親身遇到了,你不敢採取行動,你覺得原因可能是什麼?老師希望你們就兩種方向來探討,一個是你介入可能會遇到危險的情況,一個是沒有危險但是需要付出一點心力的情況,像是讓座啦之類。我相信這時候人類都有各方面的壓力,道德的壓力也好、引人注目的壓力也好,你們可以談談你以往的經驗,或者預想情境,把當時你們內心遲疑不決的心理狀況分析一下,我收集後做分析,然後再跟大家一起討論,當然,你們匿名寫給我就行了,沒有字數限制,只要寫出你最真心的想法即可。」

接著,我收集到意見後,仔細把它們看完,大致就能了解到學生們的想法,我目前沒真正做過所以不知道意見會怎麼呈現,不過我猜大概會是「害怕(有危險風險)」、「提不起勇氣踏出(引人注目,或者互動的心理壓力)」這兩者。危險風險的部分,應該鼓勵學生尋找沒有風險的可行幫助,第一要務就是避開危險分子的視線範圍,然後通常採取的手段就是報警。而勇氣的部分,其實應該跟人際互動習慣有關,當一個人不擅長跟陌生人說話,這種壓力就會阻礙行動,我可能會設計一連串的人際互動教學,從學校做起,讓學生們分組挑戰跟學校的行政人員交流(這有機會再談)。害怕引人注目的突破方式可能是透過上台演講、帶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來學校介紹給大家等等。

我想,整個教學的重點會是「學生訴說自己的真實意見」這部分,不應該直接跳過這一步而到下一個階段(即便我可能很了解學生在想什麼),讓學生自己摸索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這是一種實踐教育的邏輯,而非形式地灌輸學生怎麼做就好;形式教育不但會容易忘卻,也會無法產生學生對教育意義的理解(為什麼要學這個?這跟我無關);當然,要達成這個教學的終極目標,最後一階段的「各自突破」還得仔細思考了。

2010年5月2日 星期日

ㄟ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