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初音MIX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腦科學的第一堂課

常在噗浪上跟我喇賽的人應該都知道,我這學期在學校修了一門「腦科學導論」,我第一次接觸「腦科學」這個詞是在四年前,那時候看了川島隆太的書,因為覺得裡頭的實驗成果很有趣(失智症的治療、fMRI的影像分析),很快就掌握了這門學問的概觀。而在三年前,又再度看了久保田競(川島隆太的老師)的腦科學研究書籍,加上自己對聰明才智的追求,腦科學研究成為我一直以來關注的話題之一。

這次修了這門課純粹是意外收穫,因為我完全沒想到學校竟然會開一門這樣的課,而且是心理系開的。我對心理學積極地感到興趣也不過是這半年來的事,雖然在上個學期修社會心理學專題時有稍微瞄到fMRI的研究實驗,不過也只覺得應該只是「小運用」而已,不至於有太大的關係,但我現在才知道這個儀器有大半的成就都發揮於心理學領域,另一半則是腦醫學。

腦科學其實沒有談論到如何提升聰明才智,但日本的這兩位腦科學權威,似乎把「腦袋的健康」詮釋為聰明才智的培養,我認為有待商榷。他們的研究主要著墨在如何把不健康、受損導致運作不正常的腦袋(當然,包含因此變笨)恢復為一般水準,而並沒有進一步研究如何讓人從一般水準變成真正聰明的方法,雖然他們宣稱怎麼樣的習慣、飲食與該注意的事是可以「讓腦袋變好」,但並無明確的證據能因此而讓人特別出眾,好比說,考上一流大學,或者參加國際數學競賽的程度。

提一下fMRI是什麼,大家其實應該都有看過,就是一台大大的機台,人可以躺在上頭,然後頭的地方可以伸進一個圓形的空間裡,接著掃描腦袋內部(全身掃描好像也行),就是這個儀器。不過類似的東西不一定叫fMRI,也可能是MRI或PET,都是將腦袋內部影像化的機械,而fMRI是比較先進的。

我修的這門「腦科學導論」是比較偏向心理學應用的,跟我以前接觸的川島或久保田研究的範疇不太一樣(他們偏醫學的)。「腦科學」是一門統合學問,將所有科學化的「關於腦袋」的研究系統集結起來,就是腦科學的全貌。對醫學方向的腦科學家來說,不用fMRI、MRI來做腦科學研究已經是過時的了,他們認為這是全新的技術突破,過去依賴的其他研究方法(如解剖、破壞之類),已經走到盡頭無法有新的進展。

認知神經科學,就是腦科學裡頭的心理學領域研究範疇,認知神經科學家其實就是心理學家(認知神經科學屬於心理學的一支),只是他們的研究靠的是「科學儀器(尤其是fMRI)」,並且以認知心理學(人的思維、推論、記憶、感知、決策等等的心智研究)作為研究基礎。國內的知名認知神經科學家大家都認識,就是曾志朗跟洪蘭這對夫妻,雖然我討厭他們,不過他們的確是國內這個領域的優秀權威學者(雖然我目前知道的他們做的研究都蠻無聊的),你也能在一堆心理學書籍(不限於認知心理學)看到他們寫的推薦序,或者根本就是洪蘭翻譯的。

國內的腦科學研究機構主要由陽明跟中央大學主導(曾志朗跟洪蘭就在裡頭),再來就是有自己醫院的學校,腦科學的相關設備還是必須依賴醫學資源才有辦法支撐,一台fMRI要價就要數千萬到上億元台幣,國內沒有任何心理學系所能有辦法自己搞到這種東西。

這門課的老師教得算普通,有些概念講得不夠精確讓人容易產生誤解(因為我稍微懂點皮毛,所以知道老師說的有問題),而且很囧的是他在前半部課堂宣稱等一下會找大師來演講,而且還是洪蘭,我當場差點沒噴飯,結果到頭來他所謂的「找來演講」只是讓我們看演講影片而已。老師你累了嗎?

這個演講我剛好有在網路找到,在下面分享給大家,洪蘭說話胚拉胚拉超快的(不知道有沒有剪接),不過內容還蠻有趣的,有提到MRI的測謊功能、男女生的腦袋差異造成的行為不同等等,看起來是蠻老的片子,裡頭提到的睡眠的研究跟我前陣子讀到的不一致,不過據我所知,腦科學家並沒有整合其他領域的睡眠研究(久保田的書提到的睡眠也跟洪蘭的說法差不多),而是光看影像判斷腦部活動狀況來評價睡眠問題,這點蠻可惜的。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開學的最近


◎暑假最後半個月我又回來台中,在宜蘭生活真的很累,因為自己要做的事很多,卻會被家裡的生活習慣規束,導致時間沒辦法依照自己的需求來彈性分配,加上我的房間算是挺熱的,做起事來都心浮氣躁。雖然規律生活感覺比較健康,但那也一直讓我分心,我完全不敢去碰需要專心或全力以赴的事情。

◎我最近得了痛風,這是第二次發作,第一次是在暑假之前,那時候我還不知道這就是痛風,我以為純粹是腳扭傷。初期的痛風有高達八成都發生在腳姆趾根部的地方,感覺就像吃了蘿蔔乾一樣,外加刺痛的感覺。那個位置是走路時的重要施力點,所以現在走路都只能用腳緣行走,而即便用腳緣,壓力還是會傳到疼痛處,得小步小步地慢慢走。第一次發作的時候我記得有長達一兩個禮拜才會自動好,這次我有自己買成藥吃,不過目前還是會痛,即便我已經吃完了二十顆藥。我沒辦法去看醫生,因為公車八成會弄爛我的腳。

◎最近我用全力在極誤動匙寫了一篇《東之伊甸》的動畫分析評論,有一萬五千字的規模,為了這篇文章,前後大概花了我四、五十個小時的工作時間。文章以分析為主,弄懂故事在表達的思想,評論的部分則相對少,後來想想有些評論角度是可以再加進去,不過目前沒打算寫。自從之前在巴哈被婊評論與分析的差別後,我就一直在想評論到底是什麼,我甚至不太有把握做出好的評論,目前為止,我比較擅長分析,評論讓我有點卻步。

◎我看書的次數又變少了,在宜蘭很多事都不能做,所以會比較有時間看書,看書這件事的彈性比較高,不會被時段長短影響。在台中這裡,因為時間都塞滿滿的,空閒就變少,看書對我來說相對比較不重要,所以不是優先選項。我希望開學後還是能多看一點,利用上學日的空餘時間關在學校圖書館。

◎當了半年烏鴉邦的社長,直到最近我才漸漸感受到社長應該有的想法與責任,這是以前從未體認過的,我很高興我想通了這點。社團目前有些小問題要思考,希望下半年能逐漸克服。

◎唉,好想要個舒適的桌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