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到一則新聞:學生遭輾,15名路過駕駛見死不救。
我在想,如果我是老師,我應該如何讓學生真正願意幫助緊急需要幫助的人?需要被幫助,大概有兩種情境:一個是自己介入可能會受到威脅的情境(比如說有人正在追殺另一個人、在便利商店目睹搶劫)、一個是只有需要幫助的人的情境(比如說受重傷、沒錢吃飯、過危險馬路、公車上沒位子坐)。
這兩種情境所能給予的支援有很大不同,最清楚的差別就前者承擔著危險風險,而後者通常只需要付出一點心力。我目前不確定是不是應該讓學生學會「拔刀相助」,讓他們有勇氣與技巧跟惡勢力抵抗,但我想,至少不需要承擔風險的行為是可以做的,不管是前者還後者(前者,好比說「報警」就是一個沒有危險風險的行為)。
在教育情境中,要教導學生真正願意幫助緊急需要幫助的人,當然不是道德勸說或威嚇這麼簡單,大家都懂「應該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的道理(懂道理是一回事,當成信念、真正會做是一回事),而且那還是朗朗上口、公開場合的「標準答案」,真正問題在於當學生真實面臨了狀況,他們不願意採取行動。
這至少分成三種層次:教育有無提供讓學生了解「為什麼應該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學生有無把它當成信念(真心認為這對自己來說是對的)、面臨狀況時願不願意採取行動。我相信問題主要在後兩者,我的教學方法如下:
首先,我假設學生普遍應該都不會在事發時採取行動,而我需要了解他們到底在想什麼,這樣我才能有對策說服與解決他們的問題。我無法用公開的方式來讓學生討論自己真正的想法,因為「公開場合」有標準答案,而且從眾心理會導致意見失真,學生很難勇於發表自己的真心想法,尤其在這種意見可能是「反道德」的情況下。
那麼,比較好的手段就是讓他們私下寫給我,我不會要求要多少字,而是會鼓勵寫出真正的意見,哪怕是"他們活該、干我屁事"這麼簡短,這才能真實反映他們的想法,而不是腦力激盪地寫出洋洋灑灑的論點(而且可能還是別人的)。這項「調查」我必須在題目與說明上很謹慎,好讓他們不會覺得我打算「思想審查」(思想審查很糟糕,而且通常還會附帶譴責,那只是在封閉對話的可能性,而且很容易讓學生說謊)。
我目前覺得比較好的題目與說明是:「各位同學,老師我很笨,一直想不透當面臨像應該見義勇為的時候,為什麼我們會感到卻步,像我前陣子看到群眾械鬥的新聞,老師我就在想,如果我當時在路邊,搞不好會嚇到腿軟,什麼事都做不成。你們覺得,如果是你親身遇到了,你不敢採取行動,你覺得原因可能是什麼?老師希望你們就兩種方向來探討,一個是你介入可能會遇到危險的情況,一個是沒有危險但是需要付出一點心力的情況,像是讓座啦之類。我相信這時候人類都有各方面的壓力,道德的壓力也好、引人注目的壓力也好,你們可以談談你以往的經驗,或者預想情境,把當時你們內心遲疑不決的心理狀況分析一下,我收集後做分析,然後再跟大家一起討論,當然,你們匿名寫給我就行了,沒有字數限制,只要寫出你最真心的想法即可。」
接著,我收集到意見後,仔細把它們看完,大致就能了解到學生們的想法,我目前沒真正做過所以不知道意見會怎麼呈現,不過我猜大概會是「害怕(有危險風險)」、「提不起勇氣踏出(引人注目,或者互動的心理壓力)」這兩者。危險風險的部分,應該鼓勵學生尋找沒有風險的可行幫助,第一要務就是避開危險分子的視線範圍,然後通常採取的手段就是報警。而勇氣的部分,其實應該跟人際互動習慣有關,當一個人不擅長跟陌生人說話,這種壓力就會阻礙行動,我可能會設計一連串的人際互動教學,從學校做起,讓學生們分組挑戰跟學校的行政人員交流(這有機會再談)。害怕引人注目的突破方式可能是透過上台演講、帶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來學校介紹給大家等等。
我想,整個教學的重點會是「學生訴說自己的真實意見」這部分,不應該直接跳過這一步而到下一個階段(即便我可能很了解學生在想什麼),讓學生自己摸索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這是一種實踐教育的邏輯,而非形式地灌輸學生怎麼做就好;形式教育不但會容易忘卻,也會無法產生學生對教育意義的理解(為什麼要學這個?這跟我無關);當然,要達成這個教學的終極目標,最後一階段的「各自突破」還得仔細思考了。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我有一個簡短且白爛的想法,給他門看神鵰俠侶。
回覆刪除沒興趣的就別強迫了,真正高興看完全套的,再偶爾問些劇情上,楊過進退兩難的狀況,而在這當下,如果主角是自己會如何?
好比金輪法王如果要去砍路人甲,但當時自己的武功只有輕功好用的情況下,要不要去舊路人甲?
或者當下流行的小說、卡通或漫畫等我覺得老師都可以去涉獵,我相信總會有主角可能得因為去救別人而發生自身危險的情況等。
而且這麼做或許可以引起學生某些程度對學習的興趣提升,不像我整天聽老師講話決得很煩,只好再學校花一堆錢睡叫和看小說。
嗯,好主意,我都沒想到,腦袋僵化了。
回覆刪除其實這則新聞有誤,因為在監視器中的兩輛車,急轉彎是為了去追肇事逃逸的車子,而不是像新聞所描述的「路過見死不救」!而隨後也有出現正義之士將車子移至路口,擋住屍體避免再遭輾過,派出所接獲的電話報案也遠大於"15"...,所以,「見義勇為」的教育素質應該還不至於這麼糟糕才對!
回覆刪除這也是人性吧:)旁觀者太多容易產生「責任分散」,也存在一些觀眾抑制的效應(在眾人的觀望下,個人因為害怕幫錯忙或越幫越忙的擔憂)~
回覆刪除TO 匿名:
回覆刪除嗯,剛剛跟一位社工宅剛好有談到責任分散的問題。你說得有道理。
補上剛剛跟社工宅(影城噗噗)的討論重點整理:
回覆刪除1、學生在思考自己的意見時,也許不會意識到「責任分散」的反應。當事件週遭很多人,而自己迴避了,也許就是因為想著「別人應該會做」所以覺得自己沒有必要付出心力,而且有時候這個迴避的想法不是那麼明顯,有點像下意識地做出判斷。
2、會承擔危險風險的狀況不只有暴力情境,像是緊急的涉險救援(溺水、跌落山谷),或者其實只是付出心力的幫助別人,也可能導致惡言相向、詐騙、誣賴假車禍等問題,這些風險都可能讓人卻步。這些在幫助者從事抉擇時,可能不必然都會聯想到,但某些類型其實已經養成了眾人的防衛心理,像是愛心筆、車站裡的借錢坐車。
3、責任分散也牽扯到專業與業餘,幫助者認為有更適合的人可以幫助需要幫助者,所以迴避了幫助。曹小妹妹案就是在親人、鄰里、學校、警政、社政間互相推託,沒有人真正把小孩攔下來。
4、有時候,幫助者可能真得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從事幫助或沒有把握,好比遇見有人受了重傷昏迷,是不是應該馬上幫他做CPR?還是等專業人員到來?這可能需要仰賴充分的知識能力訓練,才能讓幫助者做出正確的判斷。
為什麼我是社工宅XD
回覆刪除影城噗噗:
回覆刪除你就是社工宅啊,不用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