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美景、攝影,與回憶感覺

昨天睡覺時我在回憶,仔細想想,我好像沒有看過幾次會讓我停下腳步細細品味的「美景」;曲指一數,有印象的大概幾個:花蓮七星潭的海岸、宜蘭老家附近的某次彩色曙光、颱風來臨前在宜蘭文化中心看到的橘色天空(因為我有點忘記了,所以下面不提)、陽明山上的夜景、微冷細雨灰暗的九份。可能還有,不過實在想不到了。

去花蓮七星潭是仰山的文學營隊,那時候海邊的天空藍到很不可思議,而海邊的石頭是淺色的,應該是礫灘的關係,我可以看到海浪偏藍色透明見底,深度一兩公尺都看得到,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讓我感覺是透明的海。在宜蘭,或者北部、西部的海邊,要嘛是沙灘、要嘛是深色碎石海岸,我不曾見過清澈的海(或者應該說,石頭的顏色跟海的顏色是分得開的),七星潭真得讓我很吃驚。

我在台北待過一陣子,我感覺得出台北的空氣跟宜蘭的空氣不太一樣,老家的彩色曙光,印象中有搭配了清晨空氣的氛圍,一點點冷冷的,然後左右房子、電線桿往前透視交集於遠處,我站在馬路的正中央,前方的太陽還沒起來,天空的藍有一層黯淡,太陽起來的附近有些雲,被照得七彩繽紛的樣子。那時候太陽升得很快,我明明趕著要去車站,但還是在馬路上待了一會,看那些雲彩的變化,直到陽光射穿雲層,打到路上,路旁的車子與我的影子清楚地出現,我才朝我長長影子的方向離開。

在大學期間我跟大俠爬過幾次陽明山,回程的時候,會去看看夜景,比較高的山上有,文化大學旁邊也有;在更早,我對夜景的印象有兩個,一個是我國中唸私立學校的時候,那邊是鄉下,週圍是田,而操場方向的遠方,剛好有個視野可以看到宜蘭市,這裡沒高到哪裡去,甚至來的途中根本感覺不出來有上過坡,但就是比宜蘭市區的海拔高一些,所以可以看到市區的夜景,白天也能看到龜山島。另一個印象是來自於攝影,我最早開始喜歡拍照,第一種躍躍欲試的就是夜景,我猜應該有不少人跟我一樣。

以前有了第一台數位相機,我就特別跑去都市拍夜景,像是台北跟高雄,主要是近拍夜晚的建築物跟街道,而不是俯瞰城市的那種。那時候,我很認真地帶著腳架跟毫不起眼的數位像機(而且還沒有光學變焦),站在人群中(像是西門町)煞有其事地拍照,想起來還真是青澀。那些相片拍得都不好,滿意的大概只有百中取一,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在相機顯示器看起來拍得不錯的照片,一放上電腦後完全都不一樣了,很讓人失望。這不只是早期的便宜相機而已,現在的高階數位相機甚至是數位單眼一樣會有這種情形,跟詐騙沒兩樣。

夜景要嘛是人類文明的燈火,要嘛是夜晚的天空那些星辰月亮。我早期(大概國中高中階段)特別喜歡收集網路圖片(我從國小就有這種癖好,會想收集報章雜誌的各種漂亮圖片,當然,不是人像),也很愛看攝影作品,大部分的夜景攝影,都是拍燈火,像是建築、街道(公路上的B快門車子行進出現光條那種很常見)、俯瞰的、煙火,很少有人會拍星辰,倒是一些唯美的數位繪畫比較喜歡畫星辰(甚至是銀河)。

陽明山的夜景很有深度(往下的距離感,尤其是文化大學旁),這種經驗跟我在私立國中看的那種感覺不同;我記得幾次在陽明山看的夜景都冷到跳腳,所以心境上,其實沒有很享受眼前的景色,我猜那些把冰山雪地、嚴酷環境拍得很漂亮的攝影師,在拍照時的感受肯定跟一般人看到那張照片的感受有很大的落差,再者,大部分的攝影作品也的確跟肉眼見到的實景不同。說到夜景的攝影,不免就要提到鬍子先生,他拍的日本夜景我重複看過數十遍,很引人入勝,雖然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他的網頁中背景音樂RED MOON旋律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前幾年我聽說他去世了,那時候挺難過的。

九份的經驗很特殊,那次好像是高中的校外教學,秋冬時節,山上有些霧,飄著細細小雨,那時候剛下遊覽車,我的心境簡直就跟詩人表現出來的詩的情境一樣,慢慢步入山城,從冷清邊圍的街道走進繁華的老街;我在那之前跟之後都有去過幾次,但卻只有那次的感覺特別不同。類似的經驗我在基隆也遇過,基隆我在大學期間去過兩次,第一次是從宜蘭騎機車去的(被載),那時候的感覺不怎麼樣,腰跟屁股還有點酸,但第二次是從台北搭首都去,途中還睡了一覺,到了之後剛好睡了一個階段,一下車就神清氣爽,直接聞到海港的味道,雖說不香,但很有氣氛。

這些氣氛(視覺、空氣的觸覺、味覺、想像的),到現在我多少都能回憶起來,那些外在的刺激會在身體內產生一種攪動,就有點類似像興奮的感覺那樣(不只是腦袋的情緒,而是包含身體內部器官的某些反應),不過卻不是興奮,而且每種氣氛造成的體內攪動感覺都不太相同。有時候,靜靜一個人想些以前的事,都會勾到一些類似的東西,接著覺得:「好熟悉的感覺。」好比說,在老家房間的感覺、兒時記憶的某些片段、某種麵包香、想到以前玩網路遊戲的音樂跟畫面,都會有相應的體內反應,那些反應,比起畫面或聲音味道本身,更讓我有感觸,那時候,就會很懷念,而且通常都是已經逝去的、無法再親身體會的心境,隨著時間也會漸漸淡忘。

0 件資源回收: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