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今日的敲敲敲



小小的水溝蓋組,在大俠家外,似乎是隔壁農會改建留下來的。

今天跟大俠去敲高爾夫。



途經高爾夫球店,外面的犬犬很乖。



高爾夫練習場旁的田,練習場通常都在鄉間。



這個是投幣式的兌球機,一個代幣50元台幣可以兌30顆,算是比較便宜的地方了。



這次來的這家有沒看過的裝置,把球倒進去,然後從旁邊壓一下就會滾出來。



裝置側面的樣子,右邊有個綠綠的那個可以用腳踩,然後球就從左邊出來。

是說為什麼踩的地方也要用假草皮?是有人會赤腳去壓所以要享受那個質感?



我的視角拉近,我今天敲了六十顆球,揮空了四次。



練習場的樣子,長得都差不多。

桶子是標示碼數用的,第一個桶子30碼,第二個50碼。

我可以敲百餘碼,不過會偏掉就是了。



旁邊會有噗噗火車經過。



休息用的桌椅。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有附免費的溫麥茶(無糖!),可以自己倒。



比較邊邊的地方還可以下去草皮打,圖中的夾腿男就是大俠。



紅線就是指上面拍的桌椅照地上的那條,越線可能會被球桿甩到。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漫畫家的生活



這位是胖賓,也就是極誤動匙的BuDu,前陣子我們一起完成了一篇以四格為基礎的短篇劇情漫畫,因應烏鴉邦把腦筋動到同人場的原因而畫的。從以前我跟BuDu就一直有合作畫漫畫的打算,我也一直有在寫漫畫的點子甚至是劇本,不過這些未公開就是。這次的四格我附在這篇網誌的最後。

成為漫畫家這件事一直在我心裡打轉,你可以看到我網誌右邊的介紹第一個寫的就是漫畫家,不過我畫技不佳,目前也沒有苦練的打算,所以原則上會想以原作的方式跟BuDu合作,我負責故事跟畫分鏡,BuDu負責完稿。但是,漫畫家的門檻是很高的,不管對原作或者畫者都是,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台灣畫漫畫充滿機會,雖然產業面有很多內部障礙要克服,但基本上,如果可以畫得好、有不錯的故事,在台灣相對日本容易受到矚目。

合作畫漫畫比想像中來得花時間,程序上就是我把漫畫的故事想好,然後畫出畫面(分鏡稿),接著由BuDu接手,修改或者直接套用我的分鏡,最後後製、加上台詞完稿。光是這次十篇的四格,就花上我們兩三天的時間,這比我預期的還要長。加上,BuDu還不會描線,所以省略掉了一個畫黑線的程序,直接用鉛筆稿上陣,如果再加上複雜的背景、陰影線(或者網點),那花掉的時間應該會很可觀。這次稿子的陰影線是我塗的,我沒塗過這個,所以塗得很糟,這算是助手的工作。

四格的話不用考慮切格子的技巧(會影響流暢度)跟篇幅拿捏(一話大概十五到二十多頁,必須是一段有頭尾的故事),而只需要思考怎麼把每一小段故事塞進一篇一篇的四格裡,以及格子內表現的畫面要怎麼取(人物的表情、動作、畫面的角度、背景、台詞的空間跟搭配)。這一切的東西(包含前面說的切格子跟篇幅)就是「分鏡」(或稱「分鏡草稿」),原作會負擔這個工作,不過也有例外。當然,負責完稿的人也可以改分鏡的內容,畢竟這相對原作來說應該是畫者的專業。(我想到以前,光是「分鏡」的意義我們就研究了好久,大部分找到的資訊都說明得不夠清楚。)



畫漫畫的工作都在BuDu家進行,他家有養狗、兔子、雞,照片右上角是我用閃光照的,兔子的紅眼面積好大,而且反應跟人類不一樣(我的閃光有反紅眼,所以照人的話通常不會出現紅眼現象)。



「咕咕咕,乖乖聽話讓我把你們吃掉。」(設計對白)

BuDu正在幫雞換籠子,順便清理雞糞。雞被抓起來時掙扎得一副要被吃掉的樣子,真可愛。



雞被分別放在三個地方,一處是在室外,那裡放的是大隻的成雞,一處是在室內的紙箱,裡面有小雞,而室內的雞籠則是青少雞(?)。



這籠裡面大概有二十多支雞腿。











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平民美食的三家



最近照了一些食物的照片,都是很好吃的便宜美食。首先這家店是我在過年回我爸埔里老家時吃的,去年也吃過一次,本來是打算放在過年照片的網誌裡(這篇網誌之前我還沒發),不過因為照片太多一直懶得整哩,所以就先發來這,跟其他食物一起,到時候這家店的這幾張就不會出現在過年照的那篇。



這家沒意外的話應該是在埔里,是很小、很普通的店面,但人很多,賣的東西也很特別。



這是他們的菜單,我覺得最好吃的是他們的牛腩麵(在中間的地方),搞不好那是他們的招牌,相較於牛肉河粉,牛腩的湯頭是深色的,牛肉的則是白偏透明,換句話說,湯不一樣。牛腩麵幾乎跟我們一般吃牛肉麵不同,它多了很多材料,雖然我忘了有哪些。吃牛腩麵是去年的事,那時候沒拍起來有點可惜,然後這次我們也沒點到它。



牆上有各種餐點的照片可以參考,店裡還有賣一些越南的包裝食品,還有越南咖啡。



阿姨很喜歡吃的涼拌木瓜鮮蝦,以蝦子的數量來說,這樣子一百元算挺便宜的。



這是牛肉河粉,比起牛腩的略遜一籌,不過看起來也不差就是。



這是我點的鴨肉河粉,旁邊的沾醬是酸酸甜甜的東西,沾肉很好吃。



鏡頭拉回來宜蘭,最近胖賓帶我去吃了一家「四川燃麵、瓜仔雞麵」的麵店,它在宜蘭燦坤往宜蘭運動公園的大馬路上左側。



掛的紅布條上有寫道被網路電視台報導過。



老店來著。



它在蘭陽女中站的公車站牌旁。不過這裡離蘭陽女中還有幾分鐘的路程。



菜單。以排序跟各個招牌的蛛絲馬跡來看,老闆似乎比較喜歡瓜仔雞麵,不過實際上,四川燃麵才是王道。



這就是大碗的四川燃麵啦,它基本上是乾麵,然後加了一些冬菜、花生粉、辣椒粒還有一些我吃不出來是什麼的東西,辣辣的很好吃,不,應該說,是超好吃了。點它的時候還有分辣的等級,我目前只吃過小辣。



店面也有賣一些麵店都會有的小菜。



我一直很好奇這裡賣的瓜仔雞是不是跟我喝過的好喝的瓜仔雞湯一樣,所以就點了一碗來試試,結果是不一樣,有點遺憾。我也點過這邊的餛飩湯,它的餛飩有十一個之多,不過味道普通。



最後就是粵園啦,這家是宜蘭最優秀的燒臘店了,照片中的是港式燒臘飯。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竹不風,竹雨了



我在宜蘭轉運站的萊爾富買的咖啡汽水,因為沒喝過,所以很好奇。它用的是咖啡香料,咖啡因只有100ppm,喝起來還蠻有一回事的,很奇妙,不討厭的味道,有機會會再買來喝吧,我想。



很久沒到新竹了,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不過說起來我對新竹也不過就是車站附近有繞過而已,想起一些拉麵的事、吃吃喝喝、買書的事這樣。以前在玄奘,新竹跟宜蘭或台北之間都是搭火車居多,不過也是有搭過直達玄奘的客運。



說起來,新竹車站內部的感覺跟台中車站滿像的。



車站前有一個廣場,我以前常常在這裡消磨時間,因為等車的關係。廣場晚上常常有表演,不是很盛大的那種,而是比較像里民的那種,或者學校表演。



廣場後方有一些路邊攤販,白天就有在賣,然後這裡算是一個商圈,人潮不少。



說起來,我以前在車站附近最常吃的就是這家三商巧福了,不過偶爾也會去吃拉麵店,我在那附近吃過兩三家拉麵,不過因為通常都沒太多時間,還是以三商巧福為主。



我沒有喜歡吃三商巧福,而且對他們的招牌食物牛肉麵也沒有任何好感,但還是會去吃,然後也多半不點牛肉麵,而是吃像丼飯之類的。這次去新竹,想特別回憶一下以前的生活,所以我就跑來吃了。



廣場後方有個鐵路段,應該是遺跡,現在是裝飾用的。



從火車站往廣場看去。



跟上一張一樣的主題,不過換了個位置。



車站公共電話出現的標語,很意外所以拍了起來。



跑來新竹開會的黑月跟牧羊人。



跑來新竹開會的烏鴉邦大家,咖啡館好遠,大概有十分鐘吧。



不知道為什麼他們開始信奉用投影機開會。



咖啡廳一隅。



值得一提的是,那邊的椅子幾乎都沒有重複的,說是幾乎當然是有例外。